讀完之後很壓抑,本來家中尚有一棟書沒看或者看了一半,卻在看完<魍魎之匣>後看不下去,安靜了一天之後才能重新拿起新卷.
久保最後的那句--- "我是魍魎之匣"重重的衝撞心智.
京極堂最後也沒有說明白"魍魎"究竟是怎麼一回事.在我看來,"魍魎"其實是ㄧ個契機,當人心內湧出行惡念頭時,推動人們將念頭轉至現實,加以實行的力量.
每個人心內都有過殘忍的念頭,面對厭惡之人,希望其消失無蹤不再見面;希望辜負自己的人不得好報;想自己痛恨的人被千刀萬俎.即使是生己育己的父母,對其亦曾有過望其消失或在腦中將其砍殺的念頭吧?這種行惡之心每個人都曾有過,或者此時此刻,心內亦有將某人殘害的場面在進行.縱使如此,殺人犯法的事情始終未有普遍性地出現.這是因為,並不是每個有過行惡之念的人都會將心內的念頭實現.
最終將慘忍念頭加以實行的人,是因為他們遇見了"魍魎".
"魍魎在邊緣,擾亂著人."自我駕馭本我.當本我有行惡的念頭出現,自我便要對本我進行控制."魍魎"會克制自我的力量,會掩蓋超我的指引.
如果,每個人都是一個匣子,匣子裡各有不同的內容,我的匣子內,藏著的,是"魍魎"嗎?
不,每個人的匣子裡都藏著"魍魎",它隱身於至黑至深之處,凡人平時是不得而見,但卻不代表它並不存在.它深藏不漏露,無影無蹤,實則等待時機,伺機而出."魍魎"可能是ㄧ個人,一件事,一段回憶,一個念頭.
試過偶爾失控嗎?
聽不近別人的話,漠視他人的感受,竭斯底裡.其實,那就可能是"魍魎"來襲.
經常聽到殺人動機這一類的字眼.可能是夫妻不和,爭執,威脅.可能是"他有一個扭曲的童年","他的父母經常虐待他","他小時候被侵犯",堂皇的藉口跟理由.犯罪根本不需要動機,只是突然閃現的念頭.擁有同樣經歷的大有人在,每個人都擁有殘害別人的動機.若果如此,豈不是每個人都有堂皇的殺人理由?所謂"動機",是對犯罪者的同情憐憫,亦對與犯罪者擁有同樣經歷的人不公平.
留言列表